《中医诊断学》,第二节 气血津液辩证

时间:2024-04-14 作者:时不我予61353468 来源:植物之家

气血津液辨证,是应用脏腑学说中气血津液的实际,剖析气、血、津液所反应的各科病证的一种辨证诊病办法。

一、气病辩证

气的病证许多《素问·举痛论篇》说:“百病生于气也”,指出了气病的广泛性。但气病临床常现的征候,可归纳综合为气虚、气陷、气滞、气逆四种。

(一)气虚证

气虚证,是指脏腑构造机能减退所显示的证候。常由久病体虚,劳累过度,年老体弱等要素惹起。

【临床表现】少气懒言,神疲惫力,头晕目眩,自汗,运动时诸证加重,舌淡苔白,脉虚有力。

【证候剖析】本证以满身性能运动低下的显示为辨证要点。人体脏腑构造功用运动的强弱与气的盛衰有密切关系,气盛则性能兴旺,气衰则性能运动消退。因为元气亏虚,脏腑构造机能减退,因此气少懒言,神疲惫力;气虚清阳不升,不可温养喽罗,则头晕目眩;气虚毛窍松散,外卫不固则自汗;劳则耗气,故运动时诸症加重;气虚有力煽动血脉,血不上营于舌,而见舌淡苔白;运血有力,故脉象按之有力。

(二)气陷证

气陷证,是指气虚有力升举而反下陷的征候。多见于气虚证的进一步开展,或劳顿用力过度,毁伤某一脏器而至。

【临床表现】头晕目花,少气疲倦,久痢久泄,腹部有坠胀感,脱肛或子宫脱垂等。舌淡苔白,脉弱。

【证候剖析】本证以内脏下垂为重要诊断根据。气虚性能阑珊,故少气疲倦。清阳之气不可升举,因此头晕目花。脾性不健,清阳下隐,则久痢久泄。气陷于下,致使诸脏器失其升举之力,故见腹部坠胀、脱肛、子宫或胃等内脏下垂等证候。气虚血缺乏,则舌淡苔白,脉弱。

(三)气滞证

气滞证,是指人体某一脏腑,某一部位气机停滞,运转不顺畅所显示的证候。多由情志不舒,或邪气内阻,或阳气衰弱,温运有力等要素招致气机停滞而成。

【临床表现】胀闷,痛苦悲伤,攻窜阵发。

【证候剖析】本证以胀闷,痛苦悲伤为辩证要点。气机以畅顺为贵,一有郁滞,轻则胀闷,重则痛苦悲伤,而常攻窜发生发火,不管郁于脏腑经络肌肉枢纽,都能反应这一特性。同时因为惹起气滞的缘由不一样,因此胀、痛呈现的部位形态也各有不同。如食积滞阻则脘腹胀闷痛苦悲伤;若肝气郁滞则胁肋窜痛;固然气滞于经络、肌肉,又必定与经络、肌肉部位有关。因此,辨气滞证候尚须与辨因辨位相结合。

(四)气逆证

气逆证,是指气机起落正常,逆而向上所惹起的证候。临床以肺胃之气上逆和肝气升发太甚的病变为多见。

【临床表现】肺气上逆,则见咳嗽喘气;胃气上逆,则见呃逆,嗳气、恶心、吐逆;肝气上逆,则见头痛,眩晕,昏迷,呕血等。

二、血病辨证

血的病证显示许多,因病因不一样而有寒热真假之别,其临床表现可归纳综合为贫血、血瘀、血热、血寒四种证候。

(-)血虚证

血虚证,是指血液亏虚,脏腑百脉失养,显示满身衰弱的证候。血虚证的构成,有天赋缺乏;或脾胃衰弱,生化乏源;或各类急慢性出血;或久病不愈;或思虑过分,暗耗阴血;或瘀血阻络新血不生;或因患肠寄生虫病而致。

【临床表现】面白无华或萎黄,唇色淡白,爪甲惨白,头晕眼花,心悸失眠,手足发麻,妇女经血量少色淡,经期错后或闭经,舌淡苔白,脉细有力。

【证候剖析】本证以面色、口唇、爪甲失其赤色及满身衰弱为辨证要点。人体脏腑构造,赖血液之濡养,血盛则肌肤苍白,体壮身强,贫血则肌肤失养,面唇爪甲舌体皆呈谈白的。

贫血脑髓失养,睛目失滋,因此头晕眼花。心主血脉而藏神,血谦虚失所养则心悸,神失滋养而失眠。经络失滋致手足发麻,脉道失充则脉细有力。男子以血为用,血液充盈,经期定期而至,血液缺乏,经血乏源,故经量减少,经色变淡,经期拖延,甚则闭经。

(二)血瘀证

血瘀证,是指因瘀血内阻所惹起的部分证候。构成血瘀证缘由有:寒邪呆滞,致使血液瘀阻,或由气滞而惹起血瘀;或因气虚推进有力,血液瘀滞;或因内伤及其它缘由形成血液流溢脉外,不可实时排挤和散失所构成。

【临床表现】痛苦悲伤和针刺刀割,痛有定处,拒按,常在夜间加重。肿块在体表者,色呈青紫;在腹内者,紧硬按之不移,称为症积。出血重复不止。光彩紫暗,中夹血块,或大便色黑如柏油。面色黎黑,肌肤甲错,口唇爪甲紫暗,或皮下紫斑,或肤表丝状如缕,或腹部青筋外露,或下肢筋青胀痛等。妇女常现经闭。舌质紫暗,或见瘀斑瘀点,脉象细涩。

【证候剖析】本证以痛如针刺,痛有定处,拒按,肿块,唇舌爪甲紫暗,脉涩等为辨证要点。因为瘀血壅塞经脉,不公则痛,故痛苦悲伤是瘀血证候中最凸起的一个症状。瘀血为无形之邪,障碍气机运转,故痛苦悲伤猛烈如针刺,部位流动不移。因为夜间血行较缓,瘀阻减轻,故夜间痛甚。积瘀不散而凝聚,则可构成肿块,故外见肿块色青紫外部肿块触之坚固不用。

出血是因为瘀血壅塞络脉,障碍气血运转,致血涌络破,不循经而外溢,因为所出之血停聚不得,故色呈紫暗,或已凝聚而为血块。瘀血内阻,气血运转晦气,肌肤失养,则见面色黎黑,肌肤甲错,口唇、舌体、指甲青紫色暗等体征。瘀血内阻,冲任欠亨,则为经闭。丝状红缕、青筋显现、脉细涩等,皆为瘀阻头绪,血行受阻之象。舌体紫暗,脉象细涩,则为瘀血之症。

(三)血热证

血热证,是指脏腑炽热炽盛,热迫血分所显示的证候。本证多因烦劳,嗜酒,愤怒伤肝,房室过分等要素惹起。

【临床表现】咳血、吐血、尿血、衄血、便血、妇女经期先期、量多、血热、心烦、口渴、舌红绛,脉滑数。

【证候剖析】本证以出血和满身热象为辨证要点。血热逼血妄行,血络受伤,故显示为各类出血及妇女月经过多等。炽热炽盛,灼伤津液,故身热、口渴。炽热扰心神则心烦。热迫血行,壅于头绪则舌红绛,脉滑数。血分炽热炽盛,有外伤外感之别。此处所指血热重要为外伤杂病。在外感热病辨证中,有热入血分的“血分证”亦是指血热。但于此处所指的血热在观点上完整不一样。外感热病之血热,详见“卫气营血辨证”。

(四)血寒证

血寒证,是指部分头绪寒凝气滞,血行不顺畅所显示的征候。常由感触感染寒邪惹起。

【临床表现】手足或少腹冷痛,肤色紫暗发凉,喜暖恶寒,得温痛减,妇女经期衍期,痛经,经色紫暗,夹有血块,舌紫暗,苔白,脉沉迟涩。

三、气血同病辩证

气血同病辨证,是用于既有气的病证,同时又兼见血的病证的一种辨证办法。

气和血具备相互依存,互相资生,互相为用的密切关系,因此在发作病变时,气血常可相互影响,既见气病,又见血病,即为气血同病。气血同病常现的证候,有气滞血瘀,气虚血瘀,气血两虚,气不摄血,气随血脱等。

(-)气滞血瘀证

气滞血瘀证,是指因为气滞不可致使血运妨碍,而呈现既有气滞又有血瘀的征候。多由情志不遂,或外邪侵袭,招致肝气久郁不解所惹起。

【临床表现】胸胁胀满走窜痛苦悲伤,性情急躁,并兼见痞块刺痛拒按,妇女经闭或痛经,经色紫暗夹有血块,乳房痛胀等症,舌质紫暗或有紫斑,脉弦涩。

【证候剖析】本证以病程较长和肝脏经脉部位聘的痛苦悲伤痞块为辨证要点。肝主疏泄而藏血,具备条达气机,调理情志的功用。情志不遂,则肝气郁滞,疏泄渎职,故见性情急躁,胸胁胀满走窜痛苦悲伤。气为血帅,气滞则血凝,故见痞块痛苦悲伤拒按,和妇女闭经痛经,经色紫暗有块,乳房胀痛等症。脉弦涩,为气滞血瘀之征。

(二)气虚血瘀证

气虚血瘀证,是指既有气虚之象,同时又兼有血瘀的证候。多因久病气虚,运血有力而逐步构成瘀血内停而至。

【临床表现】面色淡白或晦滞,身倦乏力,少气懒言,痛苦悲伤如刺,常见于胸胁,把柄不移,拒按,舌淡暗或有紫斑,脉沉涩。

【证候剖析】本证虚中夹实,以气虚和血瘀的征候显示为辩证要点。面色谈白,身倦乏力,少气懒言,为气虚之症。气虚运血有力,血行迟缓,终致瘀阻络脉,故面色晦滞。血行瘀阻,不公则痛,故痛苦悲伤如刺,拒按不移。临床以心肝病变为多见,故痛苦悲伤呈现在胸胁部位。

气虚舌淡,血瘀紫暗,沉脉主里,涩脉主瘀,是为气虚血瘀证的常现舌脉。

(三)气血两虚证

气血两虚证,是指气虚与贫血同时存在的证候。多由久病不愈,气虚不可生血,或贫血无以化气而至。

【临床表现】头晕目眩,少气懒言,乏力自汗,面色淡白或萎黄,心悸失眠,舌淡而嫩,脉细弱等。”

【证候剖析】本证以气虚与贫血的征候共见为辨证要点。少气懒言,乏力自汗,为脾肺气虚之象;心悸失眠,为血不养心而至。贫血不可充盈头绪,见唇甲淡白,脉细弱。气血两虚不得上荣于面、舌,则见面色淡白或萎黄,舌淡嫩。

(四)气不摄血证

气不摄血证,又称气虚失血证,是指因气虚而不可统血,气虚与失血并见的证候。多因久病气虚,失其摄血之功而至。

【临床表现】吐血,便血,皮下瘀斑,崩漏,气短,疲倦乏力,面色白而无华,舌淡,脉细弱等。

【证候剖析】本证以出血和气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。气虚则统摄无权,致使血液离经外溢,溢于胃肠,便为吐血、便血;溢于肌肤,则见皮下瘀斑。脾虚统摄无权,冲任不固,渐成月经过多或崩漏。气虚则气短,疲倦乏力,贫血则面白无华。舌淡,脉细弱,皆为气血缺乏之证。

(五)气随血脱证

气随血脱证,是指大出血时所惹起阳气虚脱的证候。多由肝、胃、肺等脏器本有宿疾而脉道忽然决裂,或内伤,或妇女崩中,临蓐等惹起。

【临床表现】大出血时忽然面无人色,四肢厥冷,大汗淋漓,乃至晕厥。舌淡,脉微细欲绝,或浮大而散。

四、津液病辨证

津液病辨证,是剖析津液病证的辩证办法。津液病证,普通可归纳综合为津液缺乏和水液停聚两个方面。

(-)津液缺乏证

津液缺乏证,是指因为律液亏少,得到其濡润滋养感化所呈现的以燥化为特点的征候。

多由炎热灼伤津液,或因汗、吐、下及失血等而至。

【临床表现】口渴咽干,唇燥而裂,皮肤枯槁无泽,小便缺少,大便干结,舌红少津,脉细数。

【证候剖析】本证以皮肤口唇舌咽枯燥及尿少便干为辩证要点。因为津亏则使皮肤口唇咽干得到濡润滋养,故呈枯燥不荣之象。津伤则尿液化源缺乏,故小便缺少;大肠失其濡润,故见大便秘结。舌红少津,脉细数皆为津亏内热之象。

(二)水液停聚证

水液停聚证,是反指水液输布,渗出正常所惹起的痰饮水肿等病证。凡外感六淫,外伤脏腑皆可招致本证发作。

1.水肿

水肿,是指体内水液停聚,众多肌肤所惹起的面貌、四肢、胸腹乃至满身浮肿的病证。

临床将水肿分为阳水、阴水两大类。

(1)阳水 病发较急,水肿性子失实者,称为阳水。多为外感风邪,或水湿浸淫等要素惹起。

【临床表现】眼睑先肿,继而头面,乃至普及满身,小便缺少,来势敏捷。皮肤薄而亮光。并兼有恶寒发烧,无汗,舌苔薄台,脉象浮紧。或兼见咽喉肿痛,舌红,脉象浮数。或满身水肿,来势较缓,按之没指,肢体繁重而疲倦,小便缺少,脘闷纳呆,呕恶欲汪,舌苔白腻,脉沉。

【证候剖析】本证以病发急,来势猛,先见眼睑头面,上半身肿甚者为辨证要点。风邪侵袭,肺卫受病,宣降正常,通调渎职,致使风遏水阻,风水相搏,泛溢于肌肤而成水肿。

风为阳邪,上先受之,风水相搏,故水肿起于眼睑头面,继而普及肢体。若伴见恶寒,发烧,无汗,苔薄白,脉浮紧,为风水偏寒之征;如兼有咽喉肿痛,舌红,脉浮数,是风水偏热之象。若由水湿浸渍,脾阳受困,运化正常,水泛肌肤,塞阻不可,则渐致满身水肿。水湿内停,三焦块渎正常,膀胱气化失同,故见小便缺少。水湿日甚而无前途,泛溢肌肤,因此肿势日增,按之没指,诸如身重疲倦,脘闷纳呆,泛恶欲呕,舌苔白腻,脉象沉缓等,皆为湿盛困脾之象。

(2)阴水 病发较缓,水肿性子属虚者,称为阴水。多因劳倦外伤、脾肾阳衰,邪气衰弱等要素惹起。

【临床表现】身肿,腰以下为甚,按之凸起不容易规复,脘闷腹胀,纳呆食少,大便溏稀,面色晃白,神疲肢倦,小便缺少,舌淡,苔白滑,脉沉缓。或水肿日益加剧,小便晦气,腰膝冷痛,四肢不温,畏寒神疲,面色白,舌淡胖,苔白滑,脉沉迟有力。

【证候剖析】本证以病发较缓,足部先肿,腰以下肿甚,按之凸起不起为辨证要点。因为脾主运化水湿,肾主水,因此脾虚或肾虚,均能招致水液代谢妨碍,下焦水湿众多而为阴水。阴盛于下,故水肿起于足部,并以腰以下为甚,按之凸起不起,脾虚及胃,中焦运化有力,故见脘闷纳呆,腹胀便溏,脾主四肢,脾虚水湿内渍,则神疲肢困。腰为肾之府,肾虚水气内盛,故腰膝冷痛。肾阳缺乏,命门火衰,不可温养肢体,故四肢厥冷,畏寒神疲。阳虚不可和煦于上,故见面色晃白。舌淡胖,苔白滑,脉沉迟有力。为脾肾阳虚,寒水内盛之象。

2.痰饮

痰和饮是因为脏腑功用平衡致使水液阻滞所发生的病证。

(1)痰证:痰证是指水液凝聚,质地稠厚,停聚于脏腑,经络,构造之间而惹起的病证。常由外感六淫,外伤七情,招致脏腑功用平衡而发生。

【临床表现】咳嗽咯痰,痰质稀薄,胸脘满闷,纳呆呕恶,头晕目眩,或神昏癫狂,喉中痰鸣,或肢体麻痹,见瘰疠、瘿瘤、乳癖、痰核等,舌苔白腻,脉滑。

【证候剖析】本证临床表现多端,因此前人有“诸般怪证皆属于痰”之说。在辨证上除把握不一样病变部位反响的特有症状外,普通可连系以下显示作为判别根据:吐痰或吐逆痰涎,或神昏时喉中痰鸣,或肢体麻痹,或见痰核,苔腻,脉滑等。

痰阻于肺,宣降正常,肺气上逆,则咳嗽咯痰。痰湿中阻,气机不顺畅,则见脘闷,纳呆呕恶等。痰浊蒙蔽清窍,清阳不升,则头晕目眩。痰迷心神,则见神昏,甚或发为癫狂,痰停经络,气血运转晦气,可见肢体麻痹。停聚于部分,则可见瘰疠、瘿瘤、乳癖、痰核等。

苔白腻,脉滑皆痰湿之征。

(2)饮证:饮证是指水饮质地清稀,阻滞于脏腑构造之间所显示的病证。多由脏腑性能阑珊等妨碍等缘由惹起。

【临床表现】咳嗽气喘,痰多而稀,胸闷心悸,甚或倚息不可半卧,或脘腹痞胀,水声漉漉,泛吐净水,或头晕目眩,小便晦气,肢体浮肿,繁重酸困,苔白滑,脉弦。

【证候剖析】本证重要以饮停心肺、胃肠、胸胁、四肢的病变为主。饮停于肺,肺气上逆则见咳嗽气喘,胸闷或倚息,不可半卧。水饮凌心,心阳受阻则见心悸。饮停胃肠。气机不顺畅,则脘腹痞胀,水声漉漉。胃气上逆,则泛吐净水。水饮留滞于四肢肌肤,则肢体浮肿,繁重酸困,小便晦气。饮阻清阳,则头晕目眩,饮为阴邪,故苔见白滑,饮阻气机,则脉弦。


热门关键词